在一条长达十四米的剑道上,两位少年身着雪白击剑服,头戴金属网面罩,手持纤细长剑,电子裁判器发出“嘀”的一声,两人几乎同时启动,剑尖在空中划出银色的弧线,这一刻,时间仿佛静止,只有剑与剑的交锋声在场馆内回荡,这样的场景,在过去十年的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中,已经上演了数百万次。
2025年盛夏,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迎来了自己的十岁生日,这项始于2015年的赛事,已经从最初仅有几百人参与的区域性比赛,发展成为覆盖全国、年度参与人数超过三万的国内最大击剑俱乐部赛事,十年间,它不仅见证了中国击剑运动的蓬勃发展,更承载了无数击剑爱好者的梦想与成长。
2015年,中国击剑运动正处于转型期,专业队模式下的击剑运动虽然在国际赛场上取得了不俗成绩,但群众基础薄弱、后备人才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,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中国击剑协会与多家专业机构共同创办了击剑俱乐部联赛,旨在通过俱乐部模式推动击剑运动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发展。
首届联赛只有北京、上海、广州三个分站赛,参赛选手不足800人,许多俱乐部刚刚成立,缺乏训练经验和比赛资源,当时年仅12岁的张子轩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参加第一站比赛的情景:“那是我第一次参加正式比赛,连剑条都是借的,上场不到一分钟就被淘汰了,但我完全被这项运动的魅力征服了。”
十年过去,联赛已经扩展至全国八个赛区,每年举办超过二十场分站赛,最终在上海举行总决赛,参赛人数呈几何级数增长,2024-2025赛季注册参赛选手已达3.8万人,涵盖了从U8到40+的各个年龄组别,比赛项目也从最初的花剑、重剑,扩展到包括佩剑在内的全部三个剑种。
联赛赛事总监李梦然回顾这十年时不无感慨:“我们最初只是希望能够为击剑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,没想到能够发展得如此迅速,这充分说明了击剑运动在中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市场潜力。”
联赛的十年,也是中国几代击剑选手成长的十年,许多如今在国家队闪耀的明星,正是从俱乐部联赛走向世界舞台。
现国家击剑队队员林雪薇是联赛发展的亲历者,2015年,13岁的她首次参加联赛时还是一名业余爱好者,每周只能训练两次。“那时候击剑在国内还很冷门,我的同学都不知道这是什么运动。”林雪薇回忆道,“是联赛给了我们这些非专业队选手展示自己的机会。”
通过连续多年参加联赛,林雪薇的技术和心理素质得到大幅提升,2018年,她获得联赛总决赛青年组冠军,随后入选国家青年队,2023年,她在亚洲击剑锦标赛上获得个人铜牌,实现了从业余爱好者到国际级运动员的蜕变。
“没有俱乐部联赛,我不可能走上专业道路。”林雪薇说,“它就像一架梯子,让像我这样的普通孩子能够一步步接近梦想。”
不仅是运动员,裁判员、教练员乃至整个击剑产业都在联赛平台上获得了成长机会,十年前,国内具备资质的击剑裁判不足百人,如今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五百人,击剑教练也从原来的专业队退役运动员为主,扩展到包括体育院校毕业生甚至海外归来的专业人才。
十年来,联赛在赛制和技术方面不断创新,推动了整个击剑运动的发展。
2017年,联赛率先引入国际剑联最新的电子裁判系统,提高了判罚的准确性和比赛的公信力,2019年,联赛开发了专属的赛事管理系统,实现了报名、编排、成绩发布的全程数字化,2022年,联赛开始尝试5G+AR技术,为观众提供多角度、沉浸式的观赛体验。
最引人注目的是2024年推出的“智慧击剑”平台,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选手的比赛数据进行分析,生成个性化的训练建议,这一创新不仅帮助选手提高技术水平,也为教练员的训练指导提供了科学依据。
15岁的杭州选手王梓涵是这一技术的受益者:“系统分析出我在进攻后的回防速度偏慢,容易给对手可乘之机,经过针对性训练,我的防守能力明显提高,上个月终于打进了全国前八。”
在竞赛模式上,联赛也进行了大胆尝试,除了传统的个人赛和团体赛外,还创新性地设置了名校对抗赛、家庭亲子赛等趣味性项目,扩大了击剑运动的参与基础。
联赛的持续举办,带动了中国击剑俱乐部的蓬勃发展,据中国击剑协会统计,全国注册击剑俱乐部已从2015年的不足百家增长到2025年的超过八百家,从业人员近万人。
北京锐剑击剑俱乐部创始人吴伟经历了这一全过程。“2015年我们开业时,整个北京只有三四家击剑俱乐部,会员不到千人,现在北京就有五十多家俱乐部,会员数量超过两万。”吴伟说,“联赛为我们这些俱乐部提供了展示平台和交流机会,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大量的击剑人口。”
击剑运动的普及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,击剑装备从完全依赖进口,发展到如今拥有多个自主品牌;击剑培训从高端小众项目,逐渐走向中等收入家庭;甚至出现了击剑主题夏令营、国际击剑游学等衍生业务。
产业研究机构数据显示,中国击剑产业规模已从2015年的不足亿元,增长到2024年的近二十亿元,年均增长率超过40%,预计到2028年,这一数字将达到五十亿元。
尽管取得了显著成就,联赛组织者也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挑战,地区发展不平衡、高水平教练员短缺、运动员升学通道不畅等问题仍然制约着击剑运动的进一步发展。
针对这些问题,联赛组织方正在与教育部门合作,推动击剑运动进校园和高校招生政策的优化,加强与国际剑联的交流合作,引进先进训练理念和方法,提高中国击剑的整体水平。
2025年十周年之际,联赛推出了“未来之星”计划,将在未来五年内投入五千万元资金,用于支持基层俱乐部建设、青少年选手培养和教练员培训,该计划旨在打通从业余爱好到专业运动员的成长通道,为中国击剑培养更多后备人才。
下一个十年,联赛还计划加强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,举办国际俱乐部邀请赛,推动中国击剑走向世界舞台。
傍晚的决赛场上,18岁的李思源和19岁的赵天宇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对决,两人从小学时代就开始参加联赛,见证了彼此的成长,比分交替上升,最终李思源以一剑之差获胜,比赛结束后,两人拥抱在一起,互相祝贺。
“我们是对手,更是朋友。”李思源说,“没有联赛这个平台,我们不可能坚持到现在,它教会我们的不仅是击剑技术,更是永不言败的体育精神。”
看台上,许多曾经参加过联赛的选手,如今以教练、裁判或观众的身份回归,他们中有的已经成为专业运动员,有的走上了其他职业道路,但击剑带来的影响已经深深融入他们的生命。
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十年,不仅是一项赛事的成长史,更是一代击剑人的追梦历程,在一条条剑道上,无数青少年学会了尊重对手、遵守规则、面对成败,这些价值远远超出了体育本身,成为他们终身受用的财富。
未来已来,新征程的号角正在吹响,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将继续陪伴更多热爱击剑的人们,在剑尖上绽放梦想,在交锋中书写未来。